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以" "在中间的组词,共有6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bì bō luó  
基本释义:菩提树的别称。又名思惟树。唐 玄奘《大唐西域记·摩揭陀国上》:“金刚座上菩提树者,即毕鉢罗之树也。昔佛在世,高数百尺,屡经残伐,犹高四五丈,佛坐其下成等正觉,因而谓之菩提树焉。”一本作“卑鉢罗”。
读音: chuán bō dài  
基本释义:犹传衣钵。 谓继承祖业。宋 陆游《示子聿》诗:“我死汝应传鉢袋,勉持愚直报明时。”
读音: yī bō xiāng chuán  
基本释义:1.中国 禅宗初祖至五祖师徒间传授道法,常付衣钵为信,故称。《旧唐书·方伎传·神秀》:“昔 后魏 末,有僧 达摩 者,本 天竺 王子,以护国出家,入南海,得禪宗妙法,云自 释迦 相传,有衣钵为记,世相付授。”
读音: jī bō cuī shī  
基本释义:南朝 齐 竟陵王 萧子良,常于夜间邀集才人学士饮酒赋诗,刻烛限时,规定烛燃一寸,诗成四韵。 萧文琰 认为这并非难事,乃与 丘令楷、江洪 二人改为击铜钵催诗,要求钵声一止,诗即吟成。见《南史·王僧孺传》。后以“击鉢催诗”指限时成诗,亦以喻诗才敏捷。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三七回:“七步八叉,具有成例,古人击鉢催诗,我要击鉢了。”亦省作“击鉢”。宋 陈师道《次韵苏公蜡梅》:“坐想明年 吴 与 越,行酒赋诗听击鉢。”清 赵翼《自鸣钟》诗:“投籤常恐就睡酣,击鉢不怕催诗恶。”
读音: yǎn bō luó  
基本释义:梵文Kambala的音译。 意为羊毛。
读音: yōu bō luó  
基本释义:植物名。 梵语。又译为乌钵罗、沤钵罗、优钵剌。即青莲花。多产于 天竺,其花香洁。《百喻经·贫人作鸳鸯鸣喻》:“昔外国节法庆之日,一切妇女,尽持优鉢罗华以为鬘饰。”唐 岑参《优钵罗花歌》序:“参 尝读佛经,闻有优鉢罗花,目所未见。天寳 景申岁…… 交河 小吏有献此花者,云得之於 天山 之南。”元 张可久《折桂令·惠山赵蒙泉小隐》曲:“白云外 庞居士 家,锦池中优鉢罗花。”清 王士禛《香祖笔记》卷三:“癸未夏,得《陈子昂文集》十卷,犹是故物,然如优鉢罗花,偶一见耳。”参阅《续一切经音义》卷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