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以" "开头的组词,共有24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máo jùn  
基本释义:亦作“髦雋”。亦作“髦儁”。才智杰出之士。《汉书·叙传下》:“世宗 曄曄,思弘祖业,畴咨熙载,髦俊并作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许靖传》“靖 虽年逾七十,爱乐人物”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《魏略》:“自天子在东宫,及即位之后,每会羣贤,论天下髦雋之见在者,岂独人尽易为英,士鲜易取最。”《三国志·蜀志·郤正传》:“方今朝士山积,髦俊成羣,犹鳞介之潜乎巨海,毛羽之集乎 邓林。”《北齐书·文苑传序》:“有齐 自霸图云启,广延髦儁,开四门以纳之,举八紘以掩之。”宋 司马光《祭观文丁尚书文》:“羽仪髦儁,黼黻训辞,登赞机衡,进参臺鼎。”黄远庸《新旧思想之冲突》:“庚子之后,一復戊戌所变,其时新学髦俊,云集内外,势焰极张。”
读音: máo ní  
基本释义:犹旄倪。老幼。髦,通“旄”。
读音: máo jùn  
基本释义:见“ 髦俊 ”。
读音: máo ér xì  
基本释义:旧时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之戏班或演出的戏。 清 同治、光绪 年间出现于 京 沪 等地,多演唱京剧。清 裕德菱《梨园佳话·馀论·女伶》:“女剧 沪 上谓之髦儿戏。髦,盖髻也。昔时妇人拖长髻而作男子冠服,致足笑人,故有此称,非时彦之谓也。”一说,原称“毛儿戏”。因创始班主名 李毛儿,故称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七九回:“﹝ 雅琴 ﹞又预备叫一班髦儿戏来,当日演唱。”张友鹤 校注:“一种由女演员组成的戏班,据前人考证,髦儿本作毛儿,因创始的班主为 李毛儿 而得名。最初专应堂会唱徽调;后来也在戏院演出,大部唱京戏,小部唱梆子。”一说因演员年幼而技艺皆娴得名。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戏剧·猫儿戏》:“教坊演剧,俗称为猫儿戏,又名髦儿戏。相传 扬州 有某女子名 猫儿 者,擅此艺,开门授女徒,大率韶年稚齿,婴伊可怜……谓之髦儿戏者,意谓伶之年龄皆幼,技艺皆嫻,且皆由选拔而得,无一滥竽者也。”
读音: máo ér xì zǐ  
基本释义:指髦儿戏的演员。瞿秋白《论文学革命及语言文字问题·学阀万岁》:“贵族的士大夫在自己家里养着一班髦儿戏子或者像姑戏子。”夏衍《鲁迅与电影》:“但是在五六年之前,情况就和现在两样,‘影戏’这种‘娱乐品’,完全是‘文化人’注意圈外的存在,电影演员自然也只有‘文明戏子’和‘髦儿戏子’相仿的身分。”
读音: máo ér bān  
基本释义:旧指全部由青年女演员组成的剧团。欧阳予倩《屏风后》:“你们不是从 山东 来的吗?知道 济南 有个反对髦儿班的会长没有?”
读音: máo fà  
基本释义:头发。髦,通“毛”。清 俞蛟《梦厂杂著·潮嘉风月·程江雏女》:“程江 蛋船中,有雏女年纔十一岁,髦髮鬖髿垂肩际若松麈。”徐珂《清稗类钞·戏剧·猫儿戏》:“金奇中 曰:俗以妇女所演之剧曰髦儿戏者,盖以髦髮至眉,儿生三月,翦髮为鬌,男角女羈,否则男左女右,长大犹为饰以存之,曰髦,所以顺父母幼小之心也。”
读音: máo tóu  
基本释义:1.古代帝王大驾出宫时,武士披发前驱者。始置于 秦,汉、魏、晋 因之。《史记·秦本纪》“﹝ 文公 ﹞二十七年,伐 南山 大梓,丰 大特”张守节 正义引《括地志》转引《录异传》:“秦文公 时,雍南山 有大梓树,文公 伐之,輒有大风雨,树生合不断。时有一人病,夜往山中,闻有鬼语树神曰:‘秦 若使人被髮,以朱丝绕树伐汝,汝得不困耶?’树神无言。明日,病人语闻,公如其言,伐树,断。中有一青牛出,走入 丰水 中。其后牛出 丰水 中,使骑击之,不胜。有骑堕地復上,髮解,牛畏之,入不出。故置髦头,汉、魏、晋 因之。”唐 刘知几《史通·浮词》:“而鸟官创置,岂关 郯子 之言;髦头而偶,奚修 奉春 之策。”宋 陆游《书志》诗:“匣藏武库中,出参髦头列。”
读音: máo zǐ  
基本释义:幼童。
读音: máo wěi  
基本释义:1.马鬃和马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