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" "组词两个字的词语,共有68个组词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ēn gòng  
基本释义:明 清 科举制度规定,每年由府、州、县选送廪生入京都国子监肄业,称为岁贡。凡遇皇帝登极或其他庆典而颁布恩诏之年,除岁贡外再加选一次,称为“恩贡”。《明史·选举志一》:“入国学者,通谓之监生。举人曰举监,生员曰贡监,品官子弟曰廕监,捐资曰例监。同一贡监也,有岁贡,有选贡,有恩贡,有纳贡……恩贡者,国家有庆典或登极詔书,以当贡者充之。”《清会典·礼部·学校》:“凡生员食餼久者,各以其岁之额而贡于太学,曰岁贡。有恩詔则加贡焉,曰恩贡。”
读音: rù gòng  
基本释义:1.向朝廷进献财物土产。《周礼·秋官·小行人》:“令诸侯春入贡,秋献功,王亲受之,各以籍礼之。”《汉书·匈奴传上》:“﹝ 武王 ﹞放逐戎夷 涇 洛 之北,以时入贡,名曰荒服。”宋 苏轼《论高丽买书利害札子》之一:“臣伏见 高丽 人使,每一次入贡,朝廷及 淮 浙 两路赐予餽送燕劳之费,约十餘万贯,而修饰亭舘,骚动行市,调发人船之费不在焉。”清 王士禛《池北偶谈·谈异五·荷兰刀剑》:“康熙 六年,荷兰国 入贡,其贡物有劒八枚。”
读音: wáng gòng  
基本释义:1.指古代少数民族按时向天子朝贡。北狄嗣君继位始一朝见曰王:南夷六年一朝见曰贡。《资治通鉴·汉宣帝甘露二年》:“故要荒之君,必奉王贡。”胡三省 注引《国语》:“祭公谋父 曰:‘蛮夷要服,戎狄荒服。要服者贡,荒服者王。’”
读音: lì gòng  
基本释义:1.清代科举制度中贡入国子监的生员之一种。因为不由考选而由生员援例捐纳,故称例贡,不算正途。
读音: lǐn gòng  
基本释义:指府、州、县的廪生被选拔为贡生。亦用以称以廪生的资格而被选拔为贡生者。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》第九八回:“莫某人 他是个廩生,他捐功名,又不从廪贡上报捐,另外弄个监生。”李劼人《大波》第一部第四章:“象 志哥 这盛年就读到中学,毕了业,不是廪贡,也是秀才。”
读音: jiǔ gòng  
基本释义:周 代征收贡物的九种类别。亦泛指进贡。
读音: kē gòng  
基本释义:1.科举制度中,府州县举荐人才进入国子监习业,谓之“科贡”。后亦泛指科举。
读音: kǎo gòng  
基本释义:考试生员以备充任贡生。
读音: fèng gòng  
基本释义:1.纳贡。《后汉书·东夷传·夫馀》:“二十五年,夫餘王 遣使奉贡,光武 厚荅报之。”明 宋濂《皇太子与高丽王书》:“王处海东,称藩奉贡於朝廷者五年。”
读音: táng gòng  
基本释义:山名,在今 江苏 宜兴县 东南,临 罨画溪。产茶,唐 时入贡,故名。参阅 清 顾祖禹《读史方舆纪要·江南七·常州府》。后因以“唐贡”代称名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