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" "组词两个字的词语,共有130个组词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máo niú  
基本释义:野牛。形状毛尾全同牦牛,但比牦牛大。一说即牦牛。《山海经·中山经》:“东北百里,曰 荆山 ……其中多犛牛。”郭璞 注:“旄牛属也,黑色,出西南徼外也。”《新唐书·吐蕃传上》:“其宴大宾客,必驱犛牛使客自射,乃敢馈。”明 李时珍《本草纲目·兽二·犛牛》:“犛牛出西南徼外,居深山中野牛也,状及毛尾俱同牦牛。牦小而犛大,有重千斤者…… 唐 宋 西徼诸州贡之。”参见“牦牛”。
读音: lí niú  
基本释义:星宿名。 即牛宿。二十八宿之一。
读音: lián niú  
基本释义:旧以斗宿、牛宿连称斗牛,故以“连牛”隐指斗宿。
读音: kào niú  
基本释义:劳军的牛。
读音: liè niú  
基本释义:即牦牛。一说犏牛。
读音: kuài niú  
基本释义:负重善行的健牛。
读音: kuí niú  
基本释义:传说中一种高大的野牛。
读音: zhǒng niú  
基本释义:专供繁殖的牛。
读音: wō niú  
基本释义:软体动物,头部有两对触角,眼长在后一对的顶端上,腹面有扁平的脚,壳略呈圆形或椭圆形,黄褐色,有螺旋纹。生活在潮湿地区,吃草本植物。有的地区叫水牛儿。
读音: tiān niú  
基本释义:昆虫。种类很多。成虫大小、形状、颜色因种类而异,一般为长椭圆形,触角较身体长。幼虫黄白色,扁长圆筒形。蛀食树木枝干,故又名锯树郎。为森林、桑树和果树的重要害虫。常见的如星天牛、桑天牛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