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以" "结尾的组词,共有126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yí dǐng  
基本释义: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、尊、罍等礼器。
读音: tái dǐng  
基本释义:古称三公为台鼎,如星之有三台,鼎之有三足。 语本 汉 蔡邕《太尉汝南李公碑》:“天垂三台,地建五岳,降生我哲,应鼎之足。”《后汉书·陈球传》:“公出自宗室,位登台鼎,天下瞻望。”唐 颜真卿《赠司空上柱国陇西郡开国公李公神道碑》:“儼然王公之量,鬱有台鼎之姿。”明 沉采《千金记·谒相》:“昔为刀笔之流,今居台鼎之职。”清 钱泳《履园丛话·杂记下·浮签》:“秀才本色基台鼎,元老深情託倡酬。”
读音: hū dǐng  
基本释义:西周 中期青铜器。 高二尺,围四尺,深九寸,款足作牛首形。原器已亡,今仅存铭文四百零三字。记 周王 对 曶 的策命,曶 与其他贵族进行奴隶交易和诉讼事。见 清 阮元《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》卷四。
读音: tāng dǐng  
基本释义:1.《史记·殷本纪》:“伊尹名阿衡。
读音: sī dǐng  
基本释义:官名。 光禄勋的别称。光禄勋,秦 为郎中令,汉武帝 时改此名。职权较广。
读音: xíng dǐng  
基本释义:铸有刑法条文的鼎。 《左传·昭公六年》“三月,郑 人铸刑书”晋 杜预 注:“铸刑书於鼎以为国之常法。”唐 沉亚之《省试策三道》:“郑 产 以刑鼎兴讥,是称叔代,昭然薄厚,岂俟敷陈。”郭沫若《中国史稿》第一编第四章第四节:“与此联系,就出现法律上的改革,如‘刑书’、‘刑鼎’、‘竹刑’等等。”
读音: liáng dǐng  
基本释义:谓 南朝 梁 江山。 鼎,三代以九鼎为传国之宝,因以象征国家。
读音: jìn dǐng  
基本释义:鲁昭公 二十九年,晋国 大夫 赵鞅 和 荀寅 把前执政 范宣子 所制的刑法刻铸在鼎上,公之于众。后遂以“晋鼎”指代国法。清 陈梦雷《赠臬宪于公》诗:“臺衡需 晋 鼎,海宇佇回春。”
读音: xuān dǐng  
基本释义:即 轩辕 鼎。喻王业、国运。
读音: wèi dǐng  
基本释义:春秋 时 卫国 记载 孔悝 祖先功德的鼎。铭文见《礼记·祭统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