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有" "字的组词,共有17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bāo guǐ  
基本释义:1.裹束而置于匣中。一说包裹缠结。《书·禹贡》:“包匭菁茅。”孔颖达 疏引 郑玄 曰:“匭,犹缠结也……重之,故既包裹而又缠结也。”蔡沉 集传:“匭,匣也……既包而匣之,所以示敬也。”汉 扬雄《十二州箴·荆州牧箴》:“云梦 涂泥,包匭菁茅。”
读音: guǐ dú  
基本释义:1.盛放物品的匣子。牘,通“櫝”。
读音: tóng guǐ  
基本释义:铜制的匣子。
读音: tóu guǐ  
基本释义:1.亦作“投匱”。 唐武则天时铸制铜匦四个,列置于朝堂上,受纳上书。见《新唐书·百官志二》。后以“投匭”谓臣民向皇帝上书。
读音: guǐ xiá  
基本释义:朝廷接受臣民投书的匣子。
读音: guǐ shǐ  
基本释义:匦院的主持人。
读音: guǐ yuàn  
基本释义:官署名。匦使院的省称。唐 武后 垂拱 元年置,属中书省,以谏议大夫及补阙、拾遗一人为知匦使。设方函,四面分别涂青丹白黑四色,每日暮进晨出,列于署外。凡臣民有怀才自荐、匡政补过、申冤辩诬、进献赋颂者,均可以状分类投匦。至 宋太宗 雍熙 元年,改匦院为登闻鼓院及登闻检院。参阅《唐六典》卷九、唐 封演《封氏闻见记·匦使》。
读音: guǐ jīng  
基本释义:匦函和旌车。
读音: guǐ shū  
基本释义:投于匦函中的文书。
读音: yì guǐ  
基本释义:指上书言事或谏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