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有" "字的组词,共有338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dū yú xū fú  
基本释义:皆为古汉语叹词。吁,不同意;咈,反对;都,赞美;俞,同意。本以表示尧、舜、禹等讨论政事时发言的语气,后用以赞美君臣论政问答,融洽雍睦。
读音: dà dū huì  
基本释义:大城市。明 宋濂《竹坞幽居诗序》:“京师为天下大都会,廛居櫛比,求尺寸旷土不可得。”李大钊《五一纪念日于现在中国劳动界的意义》:“现在的生产的场所都在大都会的大工场。”郭沫若《蒲剑集·“民族形式”商兑》:“随着大都会的沦陷,作家们自动地被动地不得不离开向来的狭隘的环境。”
读音: dū fǔ  
基本释义:都会。
读音: dū jī  
基本释义:1.京都及其周围地区。晋 皇甫谧《<三都赋>序》:“而却为 魏 主述其都畿弘敞丰丽,奄有诸华之意。”唐 白居易《议罢漕运可否策》:“然都畿所理征赋不充,故岁漕 山 东穀四百万斛,用给京师。”《新五代史·前蜀世家·王建》:“唐 室多故,东方诸镇,兵接都畿,公当归相天子,静中原以固根本。”
读音: dū nè hēng xìng  
基本释义:满语为Duneheng Hala,蒙古族、满族姓氏之一,源于蒙古族,源出贝加尔湖东部。
读音: hóng dū  
基本释义:1.汉 代藏书之所。《后汉书·儒林传序》:“乃 董卓 移都之际,吏民扰乱,自辟雍、东观、兰臺、石室、宣明、鸿都 诸藏典策文章,竞共剖散。”晋 王羲之《书论》:“蔡尚书 入 鸿都 观碣,十旬不返,嗟其出羣。”
读音: hóng dū mén xué  
基本释义:东汉 灵帝 光和 元年(公元178年)设在 洛阳 鸿都门 的学校。专习辞赋书画。学生由州、郡、三公举送,学成后多授予高级官职。《后汉书·灵帝纪》:“始置 鸿都门 学生。”李贤 注:“鸿都,门名也,於内置学。时其中诸生,皆勑州、郡、三公举召能为尺牘辞赋及工书鸟篆者相课试,至千人焉。”《后汉书·蔡邕传》:“光和 元年,遂置 鸿都门 学,画 孔子 及七十二弟子像。其诸生皆勑州、郡、三公举用辟召,或出为刺史、太守,入为尚书、侍中,乃有封侯赐爵者,士君子皆耻与为列焉。”清 厉鹗《<石经考异>序》:“自 洛 入 鄴,自 汴 入 燕,之分其地,駮 鸿都门 学非太学,魏 石经非 邯郸淳 书。”范文澜 蔡美彪 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二编第三章第二节:“一七八年,汉灵帝 立 鸿都门 学。这个皇帝亲自创办的太学里,讲究辞赋、小说、绘画、书法,意在用文学艺术来对抗太学的腐朽经学。”亦省称“鸿都学”。唐 张彦远《历代名画记·叙画之兴废》:“又创立 鸿都学,以集奇艺。”清 陈培脉《陈留吊蔡中郎二十四韵》:“淹贯 鸿都 学,辉皇清庙珍。”
读音: dū jiā xìng  
基本释义:满族都佳氏,满语为Dugiya Hala,为海西女真辉发部的一个分支,世居辉发、索伦等地。
读音: dū lè xìng  
基本释义:dū lè,ㄉㄨ ㄌㄜˋ,单一渊源:源于满族,出自明朝时期黑龙江女真都勒部,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。
读音: jiàn dū  
基本释义:建立首都;把首都设在某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