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有" "字的组词,共有338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shǔ dū  
基本释义:古代 蜀国 的都城。即今 四川省 成都市。汉 司马相如《难蜀父老》:“至于 蜀 都,耆老大夫搢绅先生之徒二十有七人,儼然造焉。”晋 左思《蜀都赋》:“夫蜀都者,盖兆基於上世,开国於中古。”元 虞集《张令鹿门图》诗:“老我不乐思 蜀 都,人言 嵩 阳好隐居。”
读音: yòu dū yù shǐ  
基本释义:官名。 明代都察院(国家的监察机关)的长官为左右都御史,下设副都御史、佥都御史。
读音: dū yù shǐ  
基本释义:官名,都察院的长官。
读音: shān dū  
基本释义:兽名。又称豚尾狒狒,是狒狒类中最大的一种。
读音: dū tíng  
基本释义:都邑中的传舍。
读音: tōng dū  
基本释义:四通八达的都市。南朝 宋 颜延之《赭白马赋》:“跼鑣轡之牵制,隘通都之圈束。”清 黄宗羲《明夷待访录·财计三》:“今夫通都之市肆,十室而九,有为佛而货者……皆不切於民用。”清 赵翼《赠写照沉锦》诗:“古来絶艺当通都,早晚遭逢名鹊起。”
读音: dū tǒng  
基本释义:清代八旗组织中每旗的最高长官。
读音: dū tóu yì xìng  
基本释义:最高贵的称呼。
读音: dū tú  
基本释义:《宋史·袁燮传》:“浙西 大饥,常平使 罗点 属任振恤。
读音: dū sī  
基本释义:指都指挥使司,掌管一方军政的官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