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有" "字的组词,共有93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bá zhào zhì  
基本释义:同“拔赵帜易汉帜”。清 林寿图《送彭仁山副戎屯华阴》诗:“奋然鼓勇拔 赵 帜,不则严仗完 燕 城。”
读音: bá zhào yì hàn  
基本释义:用以比喻偷换取胜或战胜、胜利之典。
读音: zhào bǎo zhòng xīng  
基本释义:中国古代钱币之一。
读音: yàn nán zhào běi  
基本释义:泛指 黄河 以北地区。唐 杨炯《唐赠荆州刺史成公神道碑》:“以某年月日,归葬於某原。碣石、恒山,燕 南 赵 北,礼仪光被,宗族相临。”宋 苏轼《定州到任谢执政启》:“燕 南 赵 北,昔称谋帅之难;尺短寸长,今以乏人而授。”宋 陆游《涉白马渡慨然有怀》诗:“太行 之下吹虏尘,燕 南 赵 北空无人。”
读音: zhào bì  
基本释义:1.韩信 击 赵 ,佯弃鼓旗,诱 赵 军空壁逐利,即驰入 赵 军壁垒,遂大破 赵 军。 事载《史记·淮阴侯列传》。《宋书·胡藩刘康祖等传论》:“盖乃 赵 壁拔帜之机, 官渡 熸师之日。” 清 王省山 《奉檄调赴军营途中杂书》诗:“ 韩信 赵 壁摧, 曹操 袁 军盪。”
读音: wán bì guī zhào  
基本释义:本指蔺相如将完美无瑕的和氏璧,完好地从秦国带回赵国首都,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物品主人。
读音: zhào bì  
基本释义:见“赵氏璧”。
读音: zhào shì bì  
基本释义:亦作“赵王璧”。和氏 璧的别称。春秋 时,楚 人 卞和 自山中所得宝玉。战国 时,为 赵惠文王 所得,故称。据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所载:秦昭王 曾恃强遗书 赵王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蔺相如 奉璧出使,终于完璧归 赵。“赵氏璧”遂以著称,并常为后人诗文所道及。南朝 宋 谢灵运《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》诗:“空班 赵氏 璧,徒乖 魏王 瓠。”唐 李白《古风》之五十:“夸作天下珍,却哂 赵王 璧。”清 孙枝蔚《旅兴》诗:“贵若 赵氏 璧,富若 猗顿 囷。”亦省称“赵璧”。唐 方干《送陈端公》诗:“随 珠此去方酬德,赵 璧当时误指瑕。”宋 王安石《次韵酬微之赠池纸并诗》:“篇终有意责 赵 璧,穷国恐误连城归。”明 沉鲸《双珠记·珠传女信》:“看此物既着神奇,如 赵 璧有完期。”
读音: zhào wáng bì  
基本释义:又称和氏璧,是中国古代一块著名的璞玉石,相传为楚国人卞和所发现。和氏璧最早见载于中国东周末年著作《韩非子·和氏第十三》:楚国人卞和在楚地的山中发现一块外裹岩石的美玉[1],他将这块玉献给当时的君主楚厉王,而楚国王室认为和氏贡献的只是一块石头,欺骗了君王。於是楚厉王下令将和氏左脚砍去。
读音: wán bì guī zhào  
基本释义:战国时代赵国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,秦昭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璧。 赵王派蔺相如带着璧去换城。相如到秦国献了璧,见秦王没有诚意,不肯交出城池,就设法把璧弄回,派人送回赵国(见于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)。比喻原物完整无损地归还本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