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" "组词两个字的词语,共有23个组词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qín dú  
基本释义:1.禽和犊。古代用作馈赠的礼品,因以喻干禄进身之物。
读音: máo dú  
基本释义:古代传说中兽类之祖。
读音: qīng dú  
基本释义:1.青牛。清 吴伟业《通元老人龙腹竹歌》:“吁嗟乎 崑崙 以外流沙西,当年 老子 驱青犊。”参见“青牛”。
读音: tún dú  
基本释义:比喻不肖之子。
读音: liú dú  
基本释义:《三国志·魏志·常林传》:“林 遂称疾篤”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《魏略》载,寿春 令 时苗,少清白。 到任时乘薄軬车,黄牸牛,布被囊。居官岁馀,牛生一犊。离任时,留其犊,谓主簿曰:“令来时,本无此犊,犊是 淮 南所生有也。”又《晋书·羊祜传》载,鉅平侯 羊篇“歷官清慎,有私牛於官舍产犊,及迁而留之。”后以留犊喻居官清廉,纤介不取。
读音: mù dú  
基本释义:1.牧牛,放牛。
读音: yǒu dú  
基本释义:黑色小牛。
读音: shēng dú  
基本释义:古代诸侯向天子供膳的小牛。
读音: lì dú  
基本释义:牛犊,其角小如栗,故名。比喻少年。《西京杂记》卷二:“长安 有儒生曰 惠庄,闻 朱云 折 五鹿充宗 之角,乃嘆息曰:‘栗犊反能尔邪?吾终耻溺死沟中!’遂裹粮从 云。”
读音: xīng dú  
基本释义:赤色的牛犊。古代祭祀所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