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" "组词两个字的词语,共有79个组词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wán ní  
基本释义:1.一粒泥丸。晋 葛洪《抱朴子·备阙》:“弹鸟则千金不及丸泥之用,缝缉则长剑不及数分之针。”晋 葛洪《抱朴子·安贫》:“夫丸泥已不能遏 彭蠡 之沸腾,独贤亦焉能反流遁之失正。”
读音: píng ní  
基本释义:车轼前的装饰。 亦用以遮挡泥土。《汉书·黄霸传》:“居官赐车盖,特高一丈,别驾主簿车,緹油屏泥於軾前,以章有德。”《资治通鉴·汉王莽地皇二年》:“钩牧车屏泥,刺杀其驂乘,然终不敢杀牧。”胡三省 注:“屏泥,緹油饰之,在軾前。”牧,指 荆州 牧。
读音: tuán ní  
基本释义:捏弄泥团,以为器皿。喻粗陋。
读音: wǎn ní  
基本释义:烧制瓷器用的纯净粘土。
读音: xíng ní  
基本释义:在泥路上行走。比喻处世凡庸。语本《左传·襄公三十年》:“以 晋国 之多虞,不能由吾子,使吾子辱在泥涂久矣。”《后汉书·逸民传·矫慎》:“仲彦 足下:勤处隐约,虽乘云行泥,栖宿不同,每有西风,何尝不叹!”亦指犁田。宋 杨侃《皇畿赋》:“越 卒执手,吴 牛行泥。霜早刈速,春寒种迟。”
读音: wū ní  
基本释义:污泥。
读音: shěn ní  
基本释义:1.亦作“沉泥”。沉入泥中。
读音: dà ní  
基本释义:大泥或称太泥,古为马来半岛上一个城邦古国,位于今泰国南部北大年府一带。
读音: wū ní  
基本释义:1.烂泥。《三国志·魏志·刘桢传》“楨 以不敬被刑”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《典略》:“此四宝者,伏朽石之下,潜污泥之中,而扬光千载之上,发彩畴昔之外,亦皆未能初自接於至尊也。”《花月痕》第五回:“尔乃亭亭净植,莲出污泥,烈烈奇香,兰生幽谷。”孙犁《白洋淀纪事·村歌下篇》:“老改 擦洗老牛身上沾着的污泥。”
读音: wú ní  
基本释义:1.犹言无丸泥之固。 谓难以固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