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以" "结尾的组词,共有22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xiāng chǔ  
基本释义:舂谷时发出的号子声。语本《礼记·檀弓上》:“邻有丧,舂不相。”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:“五羖大夫 死,秦国 男女流涕,童子不歌謡,舂者不相杵。”裴駰 集解引 郑玄 曰:“相谓送杵声,以声音自劝也。”《宋书·符瑞志下》:“臣不量卑懵,窃慕击壤有作,相杵成謳。”
读音: cù chǔ  
基本释义:谓急促地捣衣。杵,捣衣用的棒槌。
读音: yuè chǔ  
基本释义:传说月宫中捣药之杵。亦借指月亮。
读音: zhè chǔ  
基本释义:用柘木制的杵。
读音: huā chǔ  
基本释义:制作精致的捶衣杵。亦用以指捣衣声。
读音: jí chǔ  
基本释义:1.急促的捣衣声。
读音: jīn gāng chǔ  
基本释义:原为古 印度 的一种兵器,佛教密宗也采用作为表示摧毁魔敌的法器。用金、银、铜、铁等为之,长八指到十二指,中间为把手,两端有独股、三股、五股等的刃头。
读音: xiáng mó chǔ  
基本释义:佛教法器。佛寺中金刚塑像手执之杵。亦泛指古代的一种棒状武器。
读音: ná hēi chǔ  
基本释义:受取不应付给的钱。
读音: jié mó chǔ  
基本释义:佛教密宗法器之一由三钴杵交叉组合成十字形,象征诸佛本具之作业智,属于轮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