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以" "结尾的组词,共有72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mò dié cóng róng  
基本释义:亦作“墨縗从戎”。古代居丧,在家守制,丧服用白色;如有战事须任军职者,则服黑以代,谓之“墨絰从戎”。
读音: mò shuāi cóng róng  
基本释义:见“墨絰从戎”。
读音: cù róng  
基本释义:亦作“蹙融”。古代弈戏之一。
读音: diǎn róng  
基本释义:统率军队。
读音: jiǔ róng  
基本释义:1.九伐之兵。
读音: hù róng  
基本释义:指监察军务的官员。
读音: guǐ róng  
基本释义:即 鬼方。《竹书纪年》卷上:“﹝ 殷 武乙 ﹞三十五年,周公 季歷 伐西落 鬼戎。”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“周 古公 踰 梁山 而避於 岐下,及子 季歷,遂伐西落 鬼戎。”参见“鬼方”。
读音: xī luò guǐ róng  
基本释义:周 代西方部落名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》:“及子 季歷,遂伐 西落鬼戎。”李贤 注引《竹书纪年》:“武乙 三十五年,周王季 伐 西落鬼戎,俘二十 翟 王。”
读音: hé róng  
基本释义:1.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。《左传·襄公四年》:“公曰:‘然则莫如和戎乎?’对曰:‘和戎有五利焉。’”南朝 宋 鲍照《拟古》诗之二:“晚节从世务,乘障远和戎。”宋 苏辙《龙川别志》卷下:“诸将耻於无功,莫敢言和戎者。”郁达夫《杂感》诗之四:“策到和戎原辱国,功成不义反封侯。”
读音: fān róng  
基本释义:我国古代对西北边境各族的统称。 蕃,通“番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