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" "组词两个字的词语,共有101个组词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mǎ shè  
基本释义:1.养马之地所设立的祭祀后土之社,以发明用马驾车之人配食。 亦指配食者。《周礼·夏官·校人》:“秋祭马社、臧僕。”郑玄 注:“马社,始乘马者。”孙诒让 正义:“牧地及十二闲之中,盖皆为置社,以祭后土,而以始制乘马之人配食焉,谓之马社也。”宋 吴自牧《梦粱录·八日祠山圣诞》:“其日都城内外,诣庙献送繁盛,最是府第及内官迎献马社,仪仗整肃,装束华丽。”
读音: ōu shè  
基本释义:犹鸥盟。
读音: píng shè  
基本释义:指老鼠托身于土地庙,人无奈其何。后用以比喻仗势作恶。
读音: pú shè  
基本释义:殷 之社坛。古代建国时必先立社,以祭祀地神。《公羊传·哀公四年》:“六月,辛丑,蒲社灾。”参见“亳社”。
读音: miào shè  
基本释义:1.宗庙和社稷。
读音: mín shè  
基本释义:1.民间祭祀土神。 《礼记·月令》:“﹝仲春之月﹞择元日,命民社。”郑玄 注:“社,后土也。使民祀焉。”
读音: míng shè  
基本释义:指 明 朝。社,社稷,旧时用作国家的代称。
读音: nán shè  
基本释义:辛亥革命时期的进步文学团体。由 陈去病、高旭、柳亚子 等发起,于1909年成立于 苏州。其社名取“操南音不忘其旧”之意,鼓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,反对 清 王朝的专制统治。早期参加者多同盟会成员,其后流品渐杂。社员曾达千余人。1923年因内部分化而停止活动。该社成员所作诗文,辑为《南社丛刻》,共出二十二集。柳亚子《胡寄尘诗序》:“余与同人倡南社,思振 唐 音以斥傖楚,而尤重布衣之诗,以为不事王侯,高尚其志,非肉食者所敢望。”宁调元《南社集序》:“吾友 高 子 钝剑 柳 子 亚卢 等,既以诗词名海内,復创南社,以网罗当世骚人奇士之作,蔚为巨观。钟仪 操南音,不忘本也。”鲁迅《现今的新文学的概观》:“即如 清 末的南社便是鼓吹革命的文学团体,他们叹 汉 族的被压制,愤 满 人的凶横,渴望着‘光复旧物’。但 民国 成立以后,倒寂然无声了。”
读音: nào shè  
基本释义:指在春社之类的集会上哄闹。
读音: pèi shè  
基本释义:配食于社庙。 《后汉书·儒林传上·宋登》:“﹝ 宋登 ﹞病免,卒于家,汝阴 人配社祠之。”《左传·昭公二十九年》“后土为社”唐 孔颖达 疏:“但 句龙 既为后土,又以配社,蔡墨 既答五祀,方答社稷,故明言后土为社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