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" "组词两个字的词语,共有64个组词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mù qín  
基本释义:击乐器。由长短不一的两排紫檀或红木木片组成。音位排列与钢琴黑白键相仿,用两根小木槌击奏。发音清脆。也有的在木片下装设金属共鸣管,发音更为嘹亮。用于管弦乐队或独奏。现在中国还有根据扬琴音位排列法制成的横式木琴。
读音: náng qín  
基本释义:1.装琴入袋。元 傅若金《送金华王琴士还山》诗:“年少 金华 客,囊琴暂出山。”
读音: ruǎn qín  
基本释义:古乐器。 即阮咸。
读音: sè qín  
基本释义:1.瑟与琴。 《诗·小雅·鹿鸣》:“我有嘉宾,鼓瑟鼓琴。”晋 成公绥《啸赋》:“清激切於竽笙,优润和於瑟琴。”《宋书·乐志二》:“庭列宫县,陛罗瑟琴。”元 张昱《留别姻家吴子道理问》诗:“明年不待梧桐雨,来听高堂鼓瑟琴。”
读音: shǔ qín  
基本释义:汉 蜀郡 司马相如 所用的琴。 相传 相如 工琴,故名。亦泛指 蜀中 所制的琴。
读音: shù qín  
基本释义:拨弦乐器。大型立式,一般有48根弦,7个踏板。常用于管弦乐队,也可独奏。
读音: yáng qín  
基本释义:击奏弦鸣乐器。 琴身梯形。通常有钢丝弦数十档,每档三五根,用双签击奏。常用于伴奏和民乐合奏。
读音: zhuì qín  
基本释义:弦乐器,有蟒皮面和桐木板面两种。前者琴筒像四胡而较短,后者琴筒像小三弦。原来是河南坠子的专用乐器,后来逐渐用于其他曲艺、戏曲等。也叫坠子、坠胡、二弦。
读音: zhá qín  
基本释义:轧琴,又名轧筝琴,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传统拉弦乐器,大约在唐代出现,后流行于民间,近代少有应用。流行于河北省邯郸市以及豫北晋东南等地区。是地方戏曲武安平调的伴奏乐器。
读音: yáo qín  
基本释义:用玉装饰的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