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以" "结尾的组词,共有74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liáng shān  
基本释义:南宋 士大夫的白色便服。 绍兴 末,诏用 朱熹 言,罢紫衫,以凉衫视事。至 乾道 初年,礼部侍郎 王曮 又以凉衫纯素,似凶服,奏请除乘马道途许服外,馀不得服。自后凉衫只用为凶服。宋 沉括《梦溪笔谈·故事二》:“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,以黲衣蒙之,谓之‘凉衫’。”《爱日斋丛钞》卷五引 宋 韩元吉《桐阴旧话》:“京师朝例,公服乘马,因中官及班行製褐紬为衫者,施於公服之上,号‘凉衫’……今则遍於天下间,用为吊服。绍兴 末暂罢紫衫,至以凉衫见。”参阅《宋史·舆服志五》。
读音: liǎng yòng shān  
基本释义:一种适宜春秋两季穿着的便服。如:穿一件薄花呢两用衫,露出雪白的衬衫领。
读音: shòu liè shān  
基本释义:打猎时穿的衣服;尤指边疆居民穿的一种类似衬衫、通常为鹿皮做的有饰穗的长上衣。
读音: kù shān  
基本释义:指袴褶。
读音: kuà shān  
基本释义:古时宦者之服。 亦借指宦者。
读音: lán shān  
基本释义:lán shān蓝衫1、旧时八品、九品小官所穿的服装。《旧唐书·哀帝纪》:“虽蓝衫鱼简,当一见而便许升堂;纵拖紫腰金,若非类而无令接席。”金 王若虚《病中》诗:“蓝衫几弃物,绛帐亦虚名。
读音: lán shān  
基本释义:古代士人之服。因其于衫下施横襴为裳,故称。其制始于 北周,后世沿袭,明 清 时为秀才举人公服。唐 韦绚《刘宾客嘉话录》:“大司徒 杜公 在 维扬 也,尝召宾幕闲语:‘我致政之后,必买一小駟八九千者,饱食讫而跨之,著一麤布襴衫,入市看盘铃傀儡,足矣。’”《说郛》卷十引 后蜀 马鉴《续事始·襴衫》:“唐 马周 上议曰:‘臣寻究《礼经》无衫服之文,三代 以布为深衣。今请於深衣之下添襴及裙名曰襴衫,以为上士之服,其开袴者名曰舒袴衫,庶人服之。’詔从之。今之公服盖取襴衫之制。”《宋史·舆服志五》:“襴衫。以白细布为之,圆领大袖,下施横襴为裳,腰间有辟积。进士及国子生、州县生服之。”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八回:“旁边却站着一个方巾,襴衫,十字披红,金花插帽,满脸酸文,一嘴尖团字儿的一个人。原来那人是……冒考落第的一个秀才。”
读音: táng zhù lán shān  
基本释义:古代士人的一种衣服。
读音: luó shān  
基本释义:丝织衣衫。
读音: lǜ shān  
基本释义:1.绿色短上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