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有" "字的组词,共有455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tōng zhèng sī  
基本释义:明 清 时收受、检查内外奏章和申诉文书的中央机构。其长官为通政使。
读音: yīn yǔ zhèng tōng  
基本释义:音:音乐;政:政治。 音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同人们所处的社会政治状况是紧密联系的。
读音: zuǒ yòu tōng zhèng  
基本释义:官名。明朝在两京设置通政司,司设有通政使、左右通政等官。
读音: yóu zhèng tōng xìn  
基本释义:就是通过邮政进行通信。
读音: tú zhèng  
基本释义:语本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徒善不足以为政。”后因以空有好心而无善法之政为“徒政”。
读音: zhèng tú  
基本释义:1.治道。
读音: zhèng zhì tuán tǐ  
基本释义:指那些区别于政党和国家机关,有组织地去参与政治过程和影响政府决策的社会利益群体。
读音: shuì zhèng  
基本释义:税收政策。《新华月报》1950年第5期:“全国各地所实行的税政、税种、税目和税率极不一致,应迅速加以整理。”
读音: shuò zhèng  
基本释义:古代帝王每年季冬颁发来年的历日与政令,诸侯受而行之。《公羊传·文公六年》“不告月者何?不告朔也”汉 何休 注:“礼,诸侯受十二月朔政於天子,藏於太祖庙,每月朔朝庙,使大夫南面奉天子命,君北面而受之。比时,使有司先告朔,谨之至也。”参见“告朔”。
读音: sī zhèng  
基本释义:掌管政事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