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包含有" "字的组词,共有179个词语 点击查看词语解释
读音: dà xiàng guó sì  
基本释义:在今 河南 开封 市。本 北齐 大建国寺,天保 六年建,后废。唐 为 歙州 司马 郑审 宅,旋施僧重建寺。唐睿宗 以旧封 相王,赐额改名 相国寺。宋 至道 二年重建,题名 大相国寺。僧房散处,而中庭两庑可容万人,每月开放五次,为买卖货物之大市场。金章宗、元世祖、明太祖 时相继重修。明 末为河沙淤没。清 顺治 重建,乾隆 重修,题名 古汴名蓝。参阅 宋 孟元老《东京梦华录·相国寺内万姓交易》、宋 高承《事物纪原·真坛净社·相国寺》、明 李濂《汴京遗迹志》卷十。
读音: yòu guó sì tǎ  
基本释义:北宋 时建筑。位于 河南省 开封市。塔底直径10.24米,高57.34米,全部用砖砌成,壁内外用铁色琉璃砖包砌,故又称铁塔,是现存最早的琉璃塔。
读音: hǎi huì sì  
基本释义:海会寺位于今市区丹凤南路尹公桥东北侧。
读音: hóng ēn sì  
基本释义:房山区文物保护单位,位于窦店镇望楚村西。
读音: tǎ ěr sì  
基本释义:中国寺院。位于青海省湟中县。始建于1560年。是由多个寺院、宝塔等大小建筑组成的建筑群。各组成部分因山就势,错落有致。是青海及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。
读音: fǎ sì  
基本释义:大理寺的别称。泛指掌管刑狱的官署。唐 陆贽《奏请不簿录窦参庄宅状》:“须先鞠犯状,审得实情,宪司察寃,法寺论罪,会府覆奏,掖垣参详,如是悉无异词,然后谓之狱成。”宋 龚鼎臣《东原录》:“法官坏法律者三十年矣。向之入法寺者皆外官,不为上位所荐举,无田改官。”《宋史·职官志十二》:“朕每览法寺奏款,外官占田多踰往制。”
读音: fǎ mén sì  
基本释义:佛教名寺。位于 陕西扶风城北。相传建寺于东汉末年,藏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。唐代皇帝曾多次迎取佛骨供奉。1987年 发现该寺地宫有4枚保存完好的释迦牟尼佛指舍利,鎏金珍珠装捧真身菩萨像,迎真身银金花12环锡杖、秘色瓷等,为世界佛教出土文物中所罕见。
读音: fǎ yuán sì  
基本释义:著名古刹之一。在今 北京市 宣武区。创建于 唐 贞观 十九年,时名 悯忠寺。明 正统 二年重修,改称 崇福寺。清 雍正 十二年重修,赐额“法源寺”。参阅《嘉庆一统志·顺天府四·寺观》。
读音: hán yīng sì  
基本释义:在东乡聚居区到处可以看到高高耸立的清真寺,它遍布各个山庄。
读音: hán sì  
基本释义:寒天的寺院;寂寥冷落的寺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