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格诗

[gé shī]  

格诗 基本解释

[géshī]

1.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,或称半格诗。

2.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诗。

格诗 详细解释

  1. 介于今体诗与古体诗之间的一种诗体,或称半格诗。

    清纳兰性德《渌水亭杂识》卷四:“建安无偶句,西晋颇有之,日盛月加,至梁陈谓之格诗,有排偶而无粘。沉宋又加翦裁,成五言唐律。《长庆集》中尚有半格诗。”清汪立铭《白香山后集格诗注》:“顾格诗之义虽亡考,而见诸公之文章者可证……由是观之,格者但别於律诗之谓,公前集既分古调乐府、歌行以类各次於讽諭、閒适、感伤之卷,后集不復分类别卷,遂统称之曰格诗耳。时本於十一卷之首,格诗下復繫歌行杂体字,是以格诗另为古诗之一体矣。”

  2. 在科举中作为标准规格的诗。

    《旧五代史·晋书·李怿传》:“时常侍张文宝知贡举,中书奏落进士数人,仍请詔翰林学士院作一诗一赋,下礼部,为举人格样。学士竇梦徵、张礪辈撰格诗格赋各一,送中书,宰相未以为允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