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百姓

[bǎi xìng]  

百姓 基本解释

[bǎixìng]

中国早期社会只有贵族有姓,因此称百官之族为百姓。《尚书·尧典》:“平章百姓。”战国以后泛指平民。

百姓 详细解释

  1. 百官。

    《书·尧典》:“九族既睦,平章百姓。”孔传:“百姓,百官。”《国语·周语中》:“官不易方,而财不匱竭;求无不至,动无不济;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,是利之内也。”《大戴礼记·保傅》:“此五义者既成於上,则百姓黎民化缉於下矣。”清陈鳣《对策》:“古所谓百姓即百官,故《尧典》或与黎民对言,或与四海对言,非若今之以民为百姓也。”范文澜蔡美彪等《中国通史》第一编第二章第四节:“百姓是怎样一种人呢?盘庚说他们是共同掌管政治的旧人,是邦伯、师长、百执事(百官、百工)之人。”

  2. 人民;民众。

    《书·泰誓中》:“百姓有过,在予一人。”孔颖达疏:“此‘百姓’与下‘百姓懔懔’皆谓天下众民也。”《论语·颜渊》:“百姓足,君孰与不足?百姓不足,君孰与足?”宋孔平仲《孔氏谈苑·元旦占候》:“又云:‘芒种雨,百姓苦。’盖芒种须晴明也。”明高启《赋得乌衣巷送赵丞子将》:“春风三月满京华,肯入寻常百姓家。”杨朔《昨日的临汾》:“村里的百姓大半全集拢来了:有驼背的老人,筋肉结实的壮年汉子,顽皮的小孩,以及穿着红绿衣裤的妇女。”

百姓 近反义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