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伧荒

[chen huāng]  

伧荒 基本解释

[chenhuāng]

晋南北朝时,南人讥北地荒远、北人粗鄙,故称。

伧荒 详细解释

  1. 晋南北朝时,南人讥北地荒远、北人粗鄙,故称。

    《宋书·杜骥传》:“晚渡北人,朝廷常以傖荒遇之,虽復人才可施,每为清涂所隔,坦以此慨然。”又《刘勔传》:“臣窃寻元嘉以来,傖荒远人,多干国议,负儋归闕,皆劝讨虏。”后用以泛指荒远僻陋之地。唐司空图《送草书僧归越》:“傖荒之俗,尤恶伎於文墨者。华民流寓而至,则遽发其橐,焚弃札牘之类以快。”明朱鼎《玉镜台记·下镜》:“我本傖荒鄙人;傖荒鄙人,才非英雋。”林纾《译<孝女耐儿传>序》:“余将继续以傖荒之人,译傖荒之事,为诸公解酲醒睡可也。”

伧荒 详细释义

伧荒读音:canghuang解释:晋、南北朝时,南人讥北地荒远、北人粗鄙,称之为“伧荒”。出处:1,《宋书.杜骥传》:“晚渡北人,朝廷常以伧荒遇之。”2,陆游《跋张监丞云庄诗集》:“虏覆神州七十年,东南士大夫视长淮以北犹伧荒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