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杂言诗

[zá yán shī]  

杂言诗 基本解释

[záyánshī]

古体诗的一种。最初出于乐府。每句字数不等,长短句间杂,无一定标准,用韵也较自由。后人多有仿作。

杂言诗 详细解释

  1. 古体诗的一种。最初出于乐府。每句字数不等,长短句间杂,无一定标准,用韵也较自由。后人多有仿作。

    明徐师曾《文体明辨·杂言诗》:“按古今诗自四、五、六、七杂言之外,復有五七言相间者,有三、五、七言各两句者,有一、三、五、七、九言各两句者,有一字至七字、九字、十字者,比之杂言,又略有不同,故别列之於此篇。”

杂言诗 详细释义

杂言诗,汉族诗歌体裁之一。于元曲出现后达到巅峰。因诗中句子字数长短间杂而得名,其句中字数不定,最短仅有一字,长句有达九、十字以上者,以三、四、五、七字相间者为多。其特点是形式比较自由,便于无所拘束地表达思想感情。凡是以情致或气势胜的诗人,对于杂言诗都有极大的偏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