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南台

[nán tái]  

南台 基本解释

[nántái]

1.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,称长安曰南台。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:“勃勃僭号於统万,是为夏。置幽州牧於大城,又平刘义真於长安,遣子璝镇焉。号曰南臺。”

2.御史台。以在宫阙西南,故称。南朝梁元帝《荐鲍几表》:“前宰东邑,实有二鲁之风;近处南臺,欲尊两鲍之则。”《通典·职官六》:“后汉以来谓之御史臺,亦谓之兰臺寺。梁及后魏北齐,或谓之南臺。后魏之制,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,自尚书令僕以下,悉送南臺。”清王士禛《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》诗:“东阁从容多密札,南臺潦倒恕弹文。”又元代指由扬州徙至建康的行御史台。清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·札记》:“又至元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扬州……二十七年,徙扬州行臺於建康,专涖江南之地,号南臺。”

3.台名。即戏马台。在江苏省铜山县南。晋义熙中,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。南朝宋元嘉时,魏主南侵至彭城,亦尝登此。《水经注》谓即项羽掠马台,其下有玉钩斜道。宋苏轼《次韵吕梁重屯田》:“待君笔力追灵运,莫负南臺九日期。”王文诰辑注:“縯曰:‘刘裕为宋公,在彭城,九月九日,出游戏马臺,送孔靖辞位归乡。谢灵运、宣远等,并从作诗。’”宋苏轼《台头寺送宋希元》诗:“相从倾盖只今年,送别南臺便黯然。”查慎行注:“南臺即戏马臺,以在徐州城南,故名。”

4.台名。瀛台的旧称。在北京。清吴伟业《即事》诗之三:“从游西苑花初放,侍宴南臺酒半醒。”清高士奇《金鳌退食笔记》卷上:“瀛臺,旧为南臺,一曰趯臺坡。本朝顺治年间,别建宫室,为避暑之处。”

5.山名。即钓台山。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,故亦曰南台山。宋陆游《度浮桥至南台》诗:“客中多病废登临,闻説南臺试一寻。”钱锺书注:“南台,一称钓台山,在闽江中。”《明史·汤和传》:“寻拜征南将军……遂与副将军廖永忠伐陈友定,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抵福州之五虎门,驻师南臺,使人諭降。”

6.山名。在广州香山县(今中山县)南五十里,两山相对如台,故名。参阅《明一统志》。

南台 详细解释

  1. 十六国夏主赫连勃勃取长安后,称长安曰南台。

    《晋书·地理志上》:“勃勃僭号於统万,是为夏。置幽州牧於大城,又平刘义真於长安,遣子璝镇焉。号曰南臺。”

  2. 御史台。以在宫阙西南,故称。

    南朝梁元帝《荐鲍几表》:“前宰东邑,实有二鲁之风;近处南臺,欲尊两鲍之则。”《通典·职官六》:“后汉以来谓之御史臺,亦谓之兰臺寺。梁及后魏北齐,或谓之南臺。后魏之制,有公事百官朝会名簿,自尚书令僕以下,悉送南臺。”清王士禛《喜羡门阁学卜邻之作》诗:“东阁从容多密札,南臺潦倒恕弹文。”又元代指由扬州徙至建康的行御史台。清李慈铭《越缦堂读书记·札记》:“又至元十四年初立行御史臺於扬州……二十七年,徙扬州行臺於建康,专涖江南之地,号南臺。”

  3. 台名。即戏马台。在江苏省铜山县南。

    晋义熙中,刘裕尝大会群僚赋诗于此。南朝宋元嘉时,魏主南侵至彭城,亦尝登此。《水经注》谓即项羽掠马台,其下有玉钩斜道。宋苏轼《次韵吕梁重屯田》:“待君笔力追灵运,莫负南臺九日期。”王文诰辑注:“縯曰:‘刘裕为宋公,在彭城,九月九日,出游戏马臺,送孔靖辞位归乡。谢灵运、宣远等,并从作诗。’”宋苏轼《台头寺送宋希元》诗:“相从倾盖只今年,送别南臺便黯然。”查慎行注:“南臺即戏马臺,以在徐州城南,故名。”

  4. 台名。

    瀛台的旧称。在北京。清吴伟业《即事》诗之三:“从游西苑花初放,侍宴南臺酒半醒。”清高士奇《金鳌退食笔记》卷上:“瀛臺,旧为南臺,一曰趯臺坡。本朝顺治年间,别建宫室,为避暑之处。”

  5. 山名。即钓台山。在福建省福州市南闽江中,故亦曰南台山。

    宋陆游《度浮桥至南台》诗:“客中多病废登临,闻説南臺试一寻。”钱锺书注:“南台,一称钓台山,在闽江中。”《明史·汤和传》:“寻拜征南将军……遂与副将军廖永忠伐陈友定,自明州由海道乘风抵福州之五虎门,驻师南臺,使人諭降。”

  6. 山名。在广州香山县(今中山县)南五十里,两山相对如台,故名。参阅《明一统志》。

南台 详细释义

南台是一个汉语词汇,多指古代地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