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庶人

[shù rén]  

庶人 基本解释

[shùrén]

百姓:削去爵位,废为~。

庶人 详细解释

  1. 西周、春秋时对农业生产者的称谓。

    《大盂鼎》:“易女邦司四白,人鬲自驭至于庶人六百又五十又九夫。”《左传·襄公九年》:“其士竞於教,其庶人力於农穡。”杨伯峻注:“庶人当为农业生产之主要担负者。”《管子·君臣上》:“务四支之力,修耕农之业,以待令者,庶人也。”

  2. 平民,百姓。

    《书·洪范》:“汝则有大疑,谋及乃心,谋及卿士,谋及庶人。”孔传:“有大疑,先尽汝心以谋虑之,次及卿士、众民。”《汉书·食货志上》:“庶人之富者累鉅万,而贫者食糟糠。”《镜花缘》第七回:“请旨謫为庶人,以为结交匪类者戒。”

  3. 古代特指官府的吏役。

    《书·胤征》:“嗇夫驰,庶人走。”孔颖达疏:“庶人走,盖是庶人在官者,谓诸侯胥徒也。”《仪礼·丧服》:“庶人为国君。”贾公彦疏:“庶人为府史胥徒。经不言民而言庶人,庶人或有在官者,据在官者而言之。”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庶人齕之。”孔颖达疏:“庶人,府史之属也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