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敛迹

[liǎn jì]  

敛迹 基本解释

[liǎnjì]

1.隐蔽起来,不敢再出头露面:盗匪~。~潜踪。

2.约束自己的言行:屏气~。

3.退隐:~山林。~避贤。

敛迹 详细解释

  1. 亦作“敛跡”。收敛形迹。谓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。

    《三国志·魏志·武帝纪》“迁顿丘令”裴松之注引《曹瞒传》:“后数月,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,即杀之。京师敛迹,莫敢犯者。”《新唐书·刘栖楚传》:“先是,诸恶少窜名北军,凌藉衣冠,有罪则逃军中,无敢捕。栖楚一切穷治,不閲旬,宿姦老蠹为敛迹。”清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三:“﹝邵嗣尧﹞后由御史督学江南,鯁直公廉,势要敛迹。”王闿运《李仁之传》:“狱讼衰止,游惰皆敛跡。”

  2. 隐藏;躲避。

    晋葛洪《抱朴子·知止》:“夫矰缴纷紜,则鸳雏徊翮;坑穽充蹊,则麟虞敛跡。”唐白居易《与陈给事书》:“可与进也,乞诸一言,小子则磨铅策蹇,骋力於进取矣;不可进也,亦乞诸一言,小子则息机敛迹,甘心於退藏矣。”

  3. 退居;隐居。

    《晋书·张轨传》:“吾在州八年,不能绥靖区域,又值中州兵乱,秦陇倒悬,加以寝患委篤,实思敛迹避贤。”唐岑参《终南双峰草堂作》诗:“敛跡归山田,息心谢时辈。”

  4. 见“敛迹”。

敛迹 近反义词

敛迹 详细释义

敛迹,指收敛形迹。谓有所顾忌而不敢放肆;隐匿、躲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