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获麟

[huò lín]  

获麟 基本解释

[huòlín]

1.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。相传孔子作《春秋》至此而辍笔。《春秋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春,西狩获麟。”杜预注:“麟者仁兽,圣王之嘉瑞也。时无明王出而遇获,仲尼伤周道之不兴,感嘉瑞之无应,故因《鲁春秋》而脩中兴之教。絶笔於‘获麟’之一句,所感而作,固所以为终也。”唐李白《古风》之一:“希圣如有立,絶笔於获麟。”

2.指春秋末期。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,而诸侯相兼,史记放絶。”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上·王勃》:“﹝祖通﹞依《春秋》体例,自获麟后,歷秦汉至於后魏,著纪年之书,谓之《元经》。”梁启超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三章第一节:“独至获麟以后,迄於秦始,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。”

3.指汉武帝太始二年捕获白麟事。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往者(太始二年)朕郊见上帝,西登陇首,获白麟以馈宗庙。”《后汉书·班彪传》:“孝武之世,太史令司马迁……据楚汉列国时事,上自黄帝,下讫获麟,作本纪,世家、列传、书、表凡百三十篇。”

4.喻指著作的绝笔。南朝梁元帝《金楼子·立言上》:“以有涯之生,逐无涯之智,余将养性养神,获麟於《金楼》之制。”唐唐彦谦《吊方干处士》诗之一:“别号行鸣雁,遗编感获麟。”

获麟 详细解释

  1. 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猎获麒麟事。相传孔子作《春秋》至此而辍笔。

    《春秋·哀公十四年》:“春,西狩获麟。”杜预注:“麟者仁兽,圣王之嘉瑞也。时无明王出而遇获,仲尼伤周道之不兴,感嘉瑞之无应,故因《鲁春秋》而脩中兴之教。絶笔於‘获麟’之一句,所感而作,固所以为终也。”唐李白《古风》之一:“希圣如有立,絶笔於获麟。”

  2. 指春秋末期。

    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自获麟以来四百有餘年,而诸侯相兼,史记放絶。”《旧唐书·文苑传上·王勃》:“﹝祖通﹞依《春秋》体例,自获麟后,歷秦汉至於后魏,著纪年之书,谓之《元经》。”梁启超《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》第三章第一节:“独至获麟以后,迄於秦始,实为中国社会变动最剧之时代。”

  3. 指汉武帝太始二年捕获白麟事。

    《汉书·武帝纪》:“往者(太始二年)朕郊见上帝,西登陇首,获白麟以馈宗庙。”《后汉书·班彪传》:“孝武之世,太史令司马迁……据楚汉列国时事,上自黄帝,下讫获麟,作本纪,世家、列传、书、表凡百三十篇。”

  4. 喻指著作的绝笔。

    南朝梁元帝《金楼子·立言上》:“以有涯之生,逐无涯之智,余将养性养神,获麟於《金楼》之制。”唐唐彦谦《吊方干处士》诗之一:“别号行鸣雁,遗编感获麟。”

获麟 详细释义

麒麟的首似龙,形如马,状比鹿,尾若牛尾,背上有五彩毛纹,腹部有黄色毛。麒有独角,麟无角,口能吐火,声音如雷。中国古代用麒麟象征祥瑞。相传只在太平盛世,或世有圣人时此兽才会出现,。孔子与麒麟密切相关,相传孔子出生之前和去世之前都出现了麒麟,据传孔子出生前,有麒麟在他家的院子里“口吐玉书”,书上写道“水精之子,系衰周而素王”,孔子在《春秋》哀公十四年春天,提到“西狩获麟”,对此孔子为此落泪,并表示“吾道穷矣”。孔子曾写歌:“唐虞世兮麟凤游,今非其时来何求?麟兮麟兮我心忧。”,不久孔子去世,所以麒麟亦被视为儒家的象征。参见《春秋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