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御史大夫

[yù shǐ dà fū]  

御史大夫 基本解释

[yùshǐdàfū]

古代中央机构中的官名。秦代开始设置,主管监察、司法及中央重要文书。地位仅次于丞相。汉以后名称常变,专管监察、司法。明废。

御史大夫 详细解释

  1. 官名。

    秦置。汉因之,为御史台长官,地位仅次于丞相,掌管弹劾纠察及图籍秘书。与丞相(大司徒)、太尉(大司马)合称三公。丞相缺位时,往往即由御史大夫递升。后改称大司空;司空。晋以后多不置。唐复置,实权已轻,至宋又多缺而不补,明废。

御史大夫 详细释义

御史大夫,汉语拼音:【yùshǐdàfū】。官名。秦代始置,负责监察百官,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,管理国家重要图册、典籍,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。西汉沿置,御史大夫与丞相、太尉合称三公,秩中二千石。职务类似后来的尚书令,此为汉初之情况。通常谓御史职掌监察,然主管非御史大夫,而是其下的御史中丞。成帝绥和元年(前8),仿古制设三公,改大夫为大司空。东汉又改为司空。大司空(司空)不在御史台。“侍御史之率”的名义改属中丞。晋以后多不置御史大夫。唐复置,专掌监察执法。宋不除大夫,以中丞为台长。明洪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,御史大夫之官遂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