按部首查询 | 按拼音查询 | 按笔画查询

搢笏

[jìn hù]  

搢笏 基本解释

[jìnhù]

1.亦作“搢忽”。插笏。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,用以记事备忘,不用时插于腰带上。《穀梁传·僖公三年》:“阳穀之会,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。”范宁注:“搢,插也。笏,所以记事也。”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公孟子戴章甫,搢忽,儒服,而以见子墨子。”毕沅校注:“忽即笏字。”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天子大服,冕褘帗带,搢曶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”清吴伟业《吴门遇刘雪舫》诗:“新乐初受封,搢笏登天廷。”

2.引申指朝见。明董谷《碧里杂存·宝志公》:“圣祖异焉,勅建灵谷寺……命太常岁祭,行搢笏之礼焉。”

搢笏 详细解释

  1. 亦作“搢忽”。插笏。古代君臣朝见时均执笏,用以记事备忘,不用时插于腰带上。

    《穀梁传·僖公三年》:“阳穀之会,桓公委端搢笏而朝诸侯。”范宁注:“搢,插也。笏,所以记事也。”《墨子·公孟》:“公孟子戴章甫,搢忽,儒服,而以见子墨子。”毕沅校注:“忽即笏字。”《穆天子传》卷一:“天子大服,冕褘帗带,搢曶夹佩,奉璧南面立于寒下。”清吴伟业《吴门遇刘雪舫》诗:“新乐初受封,搢笏登天廷。”

  2. 引申指朝见。

    明董谷《碧里杂存·宝志公》:“圣祖异焉,勅建灵谷寺……命太常岁祭,行搢笏之礼焉。”

搢笏 详细释义

古代官员的官服,没有口袋,于是将笏直接插在腰带上,叫“搢笏”。《墨子·公孟》就有公孟子搢笏而见墨子的描写:“公孟子戴章甫,搢忽,儒服,而以见子墨子。”毕沅校注:“忽即笏字。”